2005年8月25日 星期四

許溎芳、陳宜鍾與吳佩珊的鋼琴錄音

在民國九十四年的八月二十三日、那時在構思網路出版計畫的三個禮拜後,我們開始第一次的專輯錄製!邀請的三是位新生代的鋼琴家:許溎芳、陳宜鍾與吳佩珊,分別演奏他們拿手的鋼琴曲目。錄音的地點是在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的小型演奏廳,趁著暑假琴房比較少人練琴,剛好有非常安靜的環境可以進行錄音。




小型演奏廳裡面的Steinway鋼琴是一台約十多年的漢堡製鋼琴,很多人偏愛漢堡製的更甚於紐約製造的Steinway。要錄到好的鋼琴聲,調音師是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在總共四天的錄音過程中,每每早上八點半就會看到調音師的身影,跟著錄音師對鋼琴說Good Morning,聽聽他今天聲音如何,怎樣讓Steinway發出美麗、迷人的聲音是個大課題,我不知道台灣是不是全世界Steinway密度最高的地方,幾乎每一個音樂廳都有Steinway鋼琴,但是每一台鋼琴聲音都不一樣,每天的聲音也不一樣!

一個正式的鋼琴錄音,調音師應該隨時都在,當鋼琴的某一個琴鍵聲音開始變化時,就應該停止錄音,請調音師出手整理。在錄音的四天中,鋼琴是上午8:30 – 10:00與下午1:00 – 2:30各調一次音,所以四天下來總共調了八次音!這當然不只是音準的問題,調音師還得應付鋼琴家與錄音師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例如「這棵音的音色怎麼跟鄰居差了一點點?」「這些音按下去的泛音怪怪的?」這些問題。

錄製一個錄音製作與現場錄音的最大差別在於:現場錄音沒有重來的可能,所以只要錄音器材的部分架設沒有問題,剩下的就只能等待了,
現場錄音的音樂相當的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但是難免有一些音符上的小瑕疵,可能跟原本音樂家想呈現的音樂會有些許的不同。
製作不同與現場音樂會錄音之處在於:音樂家可以重複無數次錄製,直到音樂家覺得錄製下來的東西可以洽當的表現出他的音樂意圖了。
也因為理論上可以重複無數次錄製,所以在錄音製作的過程中,音樂家比較會被期待去追求完美,不論是音符上的完美或者是音樂上,音色上的完美。

我個人是覺得現場錄音的音樂可能比較活,但是製作出來的音樂比較內心,完成度也會比較高,因為那畢竟是音樂家無數次試圖去追求音樂的極致境界所留下,比較滿意的作品。




錄製鋼琴我一向喜歡只用兩支無指向麥克風收音,為了不同的曲目可能有不同的音色需求,
在仔細尋找到擺置麥克風的最佳位置之後,我同時擺放了三組錄製鋼琴最常使用的麥克風。
他們分別是一對Nuemann KM56c, Schoeps CMC62與Bruel & Kjear Type 4004麥克風,另外為了
增加環繞錄音的可能性,我又追加了單隻為了中央聲道的Neumann KM84i指向性麥克風,三組麥克風分別連結至
三組不同的麥克風放大器與A/D 轉換器,然後分別錄進Tascam DA-78HR八軌數位錄音機與電腦。



我試著提供聽者聆聽不同麥克風錄出來的聲音,就像是一把小提琴或是一台鋼琴一樣,每一對麥克風也有他自己獨特的音色,
非關好壞,只是喜不喜歡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古典鋼琴的錄音可能有一半以上是Schoeps CMC62或者是Bruel & Kjear Type 4004, 4006麥克風錄製出來的
,您在聆聽的時候也許會覺得這樣的聲音表現方式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以下這些mp3檔案是Neumann KM56c真空管麥克風的錄音版本


許溎芳
J. S. Bach: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


1st Movement, Allegro moderato


2nd Movement, Andante cantabile


3rd Movement, Allegretto


W. A. Mozart: Piano Sonata


1st Movement


2nd Movement


3rd Movement







陳宜鍾
J. S. Bach:Prelude and Fugue from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WV 891
Praeludium

Fufa




"Von fremdem Landern und Menschen" from "Kinderszenen", Op. 15


"Traumerei" from "Kinderszenen", Op. 15